内部审计的“起承转合”
一、“起”
1.起心。起心动念,从初心到理念,从理念到行动。做好审计工作的初心是什么?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初心如果还不够高,那么还可以是服务国家战略,还可以是服务于民族复兴。初心没有高低、大小之分,只要能让自己的才智在审计工作中发挥到极致,只要坚持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内部审计在开展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审计部门在组织的地位普遍也不高,审计人员在现实面前往往会忘记初心,起心变了,也会动起打退堂鼓的念头。
2.起点。内部审计起点包括硬件的起点和软件的起点。硬件的起点包括审计人员的学历、审计部门的人数、审计部门可以支配的资源等。软件的起点包括审计部门被赋予的权利、可以审计的范围、工作汇报的层级等。审计工作起点可以是客观的,也就是能够做什么。审计工作起点也可以是主观的,也就是愿意做什么,怎么做。同样客观条件下的审计部门,主观起点不同,成长的路径和速度也会不同。
二、“承”
1.承接。内部审计虽然有其独立性,但其存在性却要依托于组织治理的需要,殊不知内部审计不是组织设立的前提,而是发展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首先要承接组织决策层、管理层交办的任务。此外,内部审计还要承接外部监管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指定的审计任务。承接审计工作任务,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承接审计工作任务的前提,要明白交办工作任务的领导意图,以及完成工作任务要达到的目的。
2.承担。内部审计承担哪些工作职责?审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梳理出能够承担的工作职责。虽然审计要全覆盖,审计无禁区,但是审计部门能够承担哪些工作职责需要考虑至少两个因素:一是组织赋予审计部门的实际权力,而不是审计章程里写的那些权力;二是审计部门的能力,权力要有能力做支撑。审计部门的权力可以争取,但又要自身的能力来支撑。审计部门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并会相应地扩展在组织中的权力。
三、“转”
1.转变。无论是主动的转变,还是被动的转变,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会逐渐发生变化。一是审计定位发生转变,如从查错防弊转变为风险导向审计;二是监督范围发生转变,如从财务审计转变为业务审计;三是作业模式的转变,如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的转变;四是审计方法的转变,如从抽样审计向大数据全量审计的转变;五是审计技术的转变,如从手工审计向人工智能审计的转变。
2.转型。转变是动作、举措和结果,而转型是实施的路径。转型往往是审计部门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为适应变化而选择的策略、路径,往往有方向和目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需求,选择自己的转型之路。如:审计标准化转型;审计数字化转型;审计智能化转型。
四、“合”
1.合作。内部审计虽然有独立性,但是如果离开与组织上下单位的合作,也很难开展合作。一是做好对上的合作,内部审计和决策层、管理层虽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也是合作的关系。内部审计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做好横向的合作,内部审计应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在履行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风险、内控缺陷,要及时提供给其他部门,让其做好制度的完善。三是做好对下的合作,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内部审计是为了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率、规范经营、优化流程。
2.合力。从大局出发,内部审计应该与合规、风险管理、财务、纪检等部门形成监督合力。形成合力的同时,内部审计也能够从中借力。合力的形成,需要建立三大机制:一是建立沟通机制,内部审计要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获得更多的信息;二是建立协作机制,内部审计只有与相关部门协作才能获得更多支持;建立共享机制,内部审计只有与相关部门共享成果,才会有合作的空间。
素材来源:审计实践
- 7207 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