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中的“三个区分”与“容错机制”

2023-08-14 18:10:34
剩余内容,展开全文

2019年7月7日起施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四十三条提出,在审计评价时,要做到“三个区分”和“正确把握事业为上、事实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等原则”。


同时,北京审计机关依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又出台了《关于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的指导意见(试行)》。该指导意见旨在推动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环境。


一、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会遇到一些比较头疼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事项,这些经济行为和经济事项看起来有风险,也有一些控制缺陷,但审计人员又找不到相应的制度依据,无法做出准确的定性。有些审计人员,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被审计单位没按制度行事,不管是不是制度明令禁止的,就给定性为问题,甚至定性为重大风险。这种做法往往会招致被审计单位的反感、厌恶和抵制。被审计单位甚至会反问:你们说这样不对,那么你们说该怎么去做?


但是,如果审计人员不把新的业务风险或控制缺陷放进审计报告里,万一出现什么大的风险或经济损失,又要承担大的审计风险。


审计检查中,有的审计人员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只要被审计单位做了制度范围以外的事情,就定性为违规问题,写进审计报告。而另一些审计人员,非常“理解”被审计单位的发展和经营压力,对因创新行为产生的风险或控制缺陷进行提示,而不写进审计报告。


二、做好“三个区分”的意义


企业组织要往前发展,必须进行创新、探索和试验,如果一成不变地按原有的发展模式、商业模式、产品模式、组织模式,就会在快速的社会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被时代所淘汰,被竞争对手所打败。发展中才会出现新问题,创新中才会遇到新缺陷,探索中才会产生新失误,试验中才会显示新错误。但是,如果不发展、不创新、不探索、不试验,生存就是最大的问题。在时代大潮中,不进则退。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存在于组织之中,虽然强调其独立性,但是如果组织都不能生存,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又将何去何从。中国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企业,例如乐视、ofo、金立手机、汇源果汁等等,他们的审计部门想必也会被人高看一眼吧,但是现在这些企业都销声匿迹了,这些企业的审计部门恐怕也都不存在了。


审计部门在一些新业务中查问题、找毛病很容易,因为新业务的管理模式还不成熟。但是新的发展机遇往往存在于新业务中,如果因为风险、投产效益短期内不佳等原因而扼杀了新业务,等来的必定是错失发展机遇或竞争对手的超越。


三、审计检查中如何做好“三个区分”


做好三个区分,审计人员首先要能分辨出哪些是:缺乏经验、先行先试的失误和错误、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推动发展中的无意过失。还要分辨出哪些是:明知故犯的违规违法行为、上级已明令禁止的违规违法行为、谋取私利的违规违法行为。做好三个区分,审计人员必须做好:


1.对审计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事项有全面的了解。审计人员要了解经济事项的背景、动机、结果、风险、流程、涉及人员等。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对审计对象有全方位的了解,下判断和结论就会草率,就会出现硬搬制度的情况,问题定性就会看起来很牵强。


2.对市场和经营环境有深刻的认识。审计人员不能只守着审计的一亩三分地来评判事情的对错,还要知道企业所处的行业是什么样的环境,也要知道市场里竞争对手都是怎么做的,可能会存在哪些行业的“潜规则”。


3.对外部监管政策和制度有深入的掌握。有些新业务对于本企业组织是新的,但是行业内已经有了先行者,行业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制度,审计人员可以参考使用。当然,监管政策和制度往往滞后于一些新业务的出现。


4.审计人员的对企业组织业务政策、流程的深入了解。审计人员要知道企业组织的决策层对新业务的看法,还要知道新业务与原来的业务流程有哪些不同,信息系统对新业务有无控制措施等等。


5.审计人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管理意识。审计,也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脱离管理原则的审计,只能是闭门造车。


四、建立“容错机制”


审计部门不是业务发展中“踩刹车”的角色,更应该是业务发展的“均衡器”。审计部门不是限制业务发展,而是为了保护企业组织的整体利益。


审计部门的“容错机制”主要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经济行为和经济事项。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有创造力的,是生产力的核心。对于人,审计部门要在“三个区分”基础上,给予经济行为责任人适当的免责、减轻责任。对于事,审计部门要综合分析,给予管理层更合理的风险提示和审计建议。


1.区分哪些是问题,哪些是风险。问题是违反了规章制度并且给组织带来了损失。风险未必能给组织带来直接的损失,风险是可以管理的。


2.区分哪些上审计报告,哪些进行风险提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审计报告中列示,有些可以立查立改的问题,较为低级的操作性问题,是可以进行风险提示而不列入审计报告的。


3.哪些因素应该在问题定性中考虑。如主客观因素、内部外因素等。


审计部门建立“容错机制”要与组织管理层达成共识,哪些该放,哪些不该放。当然,这种“容错机制”往往是针对审计部门自身,因为管理层更多的是站在业务发展的角度,权衡各个利益关系以及整体的利弊。


本文更新于2023年8月12日



素材来源:审计实践

  • 13390 人看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