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探索】如何开展对规划的审计?
【探索】规划属于战略统领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关系到大的未来发展方向、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是审计判断区域或行业相关事业发展绩效的基本准则。但是,长期以来对规划的审计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一是对规划编制的审计,基本上没有实施过;二是对规划执行的审计稍有开展,但是不系统不全面,就事论事多,或者仅涉及规划的部分指标和要求;三是对区域规划的协同性审计,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性审计亟待推开和不断强化;四是审计成果对完善规划编制和规划修订的积极作用十分有效。这项研究意义立意深远,对发挥审计在国家宏观行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意义极大!
一、我国目前的规划类型有哪些?每一类规划的具体功能有哪些?
我国目前的规划类型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以及专项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这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做好了,其他的规划或者是其他的工作才能够得以顺利的进行。
发展规划:这类规划主要是对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安排。它通常会设定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根据区域发展的条件、现状和特点,对区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空间布局等进行规划和安排。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进行的规划,例如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环保规划等。这类规划通常会针对该领域或行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实施措施。
至于每一类规划的具体功能,由于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很难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这些规划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多规合一”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多规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同时,它还包括绘制一张规划底图,将“多规”涉及的用地边界、空间信息、建设项目等信息参数融合统一到一张底图上,消除空间差异。
此外,“多规合一”还包括形成各类空间性规划统一适用的用地分类、开发强度测算、开发适宜性评价、“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技术标准。
最后,它还包括形成“多规”数据有效整合、部门信息联动共享、有利于空间数字化管控和项目并联审批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
三、国家落实“多规合一”出台了哪些规范?如何落实“多规合一”?
为了落实“多规合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其中包括《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全面开展市县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这些规范都强调了“多规合一”的核心思想,即整合各类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管理。
为了实施“多规合一”,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2.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用地分类、开发强度测算、开发适宜性评价等技术标准,确保各类规划在技术上的衔接和一致性。
3.整合空间规划信息:建立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将各类规划的空间信息、建设项目等信息参数融合统一到一张底图上,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更新。
4.强化监管和评估:加强对“多规合一”实施过程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各项规划得到有效实施,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
5.推动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多规合一”的法律地位和实施要求,为“多规合一”的落地提供法律保障。
“多规合一”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整合空间规划信息、强化监管和评估以及推动立法工作等措施,可以推动“多规合一”的落地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当前在各类规划制定、实施中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措施有哪些?
当前在各类规划制定、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
规划之间衔接不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规划之间存在衔接不够的问题,导致规划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发展空间布局。
规划缺乏公众参与:规划制定过程中往往缺乏公众的参与和反馈,导致规划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规划实施监管不到位:规划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违反规划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理,影响了规划的实施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和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规划衔接协调,确保各类规划在空间布局、用地分类、开发强度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
2.推进公众参与规划: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的过程,建立规划公示、听证、反馈等机制,让公众参与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来,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强化规划实施监管: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对违反规划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处理,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4.完善规划法规体系:完善规划法规体系,明确各类规划的法律地位和实施要求,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5.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规划信息的共享和联动更新,提高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效率和精度。
五、审计机关如何加强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
审计机关在进行规划相关审计时,会针对规划的不同阶段和内容采取相应的审计侧重点。以下是针对不同规划内容的审计要点:
1. 规划的目标
(1)合规性:检查规划目标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上级规划的要求。
(2)合理性:评估规划目标是否与地区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符合,是否具有可行性。
(3)明确性:审查规划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有无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 规划的重点内容
(1)重点任务选取:审核重点任务和项目是否符合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否有利于长远发展。
(2)资源配置:检查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重要性进行分配。
(3)风险评估:评价规划中是否进行了风险评估,是否有应对措施。
3. 规划的实施
(1)过程管理:考察规划实施的过程是否规范,是否有有效的监控和调整机制,以及是否能够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执行力度:核实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规划要求,任务是否按计划进行。
(3)进度监控:检查是否有有效的进度监控机制,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4)合规性检查:检查规划实施过程中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5)预算使用:审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合理有效地使用了预算。
4. 规划的调整
(1)调整原因:分析调整的原因,是否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或原规划存在不合理之处。
(2)调整程序:审查调整是否遵循了正确的程序和授权层级。
(3)调整效果:评估调整后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5. 规划绩效评价。即对规划制定、实施和完成过程中的成效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判断。它涉及对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的使用效率、政策执行的效果以及规划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
(1)目标实现度:评价规划设定的目标是否已经达成,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阶段性目标。
(2)效率与效益:分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资源的使用是否高效,包括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规划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政策执行:评估规划中的政策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4)影响评估:分析规划实施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其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5)创新与改进:评估规划中是否有创新的元素和方法,以及这些创新是否带来了更好的实施效果。
(6)公众参与和满意度: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参与程度和满意度,评价规划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7)风险控制:评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预防和控制情况,以及应对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8)持续性:考察规划实施的长期效果,特别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
规划绩效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如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比较研究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规划的绩效,为规划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需要结合具体的规划内容和实际情况,运用专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1.开展综合性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针对规划制定和实施开展综合性审计项目,全面评估规划编制过程的合规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及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2.关注规划衔接问题:审计机关应关注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问题,特别是涉及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各项规划能够相互衔接、协调一致。
3.强化公众参与和透明度:审计机关可以推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加强规划公示和反馈机制,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同时也有利于审计机关获取更多关于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和线索。
4.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审计:审计机关应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影响,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这有助于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5.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审计机关可以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共同开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工作。通过加强沟通和协作,可以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共同推动规划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
六、以国土空间规划审计为例
审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目标与战略定位:审计需要核实规划是否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意志,是否维护了国家安全和主权,并且是否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 管控性指标的明确性:审计关注规划中是否明确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底数、底盘、底线和约束性指标,这些是规划实施的基本依据。
3. 区域发展协调性:审计将检查规划是否有效地协调了区域发展,海陆统筹和城乡统筹,以及是否优化了关键性空间要素的部署。
4. 产业空间布局:审计要评估规划是否合理安排了产业空间布局,包括工业集聚区、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布局。
5. 城镇体系规划:审计需要考察规划是否合理规划了城镇体系,包括中心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圈的合理布局。
6. 资源与环境保护:审计将重点关注规划是否统筹推进了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7. 政策宣言与治理原则:审计要检查规划是否提出了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政策宣言和差别化空间治理的总体原则。
8. 规划实施监督:审计应关注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包括基础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综合执法监管的有效性。
9. 土地资源利用:审计将揭露土地法规执行不力、耕地保护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10. 审批流程与行政效率:审计还会关注规划审批过程中的行政效率,包括审批内容的精简和审批时间的压缩。
11. 上下联动与多方合作:审计要检查各地区各部门是否按照部署明确目标要求,形成合力,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12. 法律法规遵守情况:审计会检查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否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存在违规侵占自然资源的行为。
13. 资金使用与项目管理:审计需要了解和掌握地区土地的总体情况,包括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以及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情况。
通过上述审计内容和重点,可以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转自:审计工作
- 3042 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