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立项应该遵循的“六性”原则

2024-06-04 18:57:57
剩余内容,展开全文

审计立项对于确保审计监督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它涵盖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和效益性等多重维度。政治性上,审计立项保障了审计工作与党和国家战略同步,维护了经济秩序和纪律。经济性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公共资金的节约和反腐败斗争。社会性上,增强了公众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效益性上,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应用率,推动了管理改进和政策调整。因此,审计立项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实现其监督职能的关键环节。


一、政治性


审计立项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审计立项过程中,注重政治性、提高政治站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根本遵循。审计立项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确保审计工作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突出政治导向:审计立项要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审计立项要紧密围绕党和人民的事业,确保审计工作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


3.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审计立项要善于从政治上把握大势、研判形势、分析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审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计立项要紧密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审计工作始终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有力支持。


4. 强化政治责任:审计立项要坚决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坚决落实党的政治责任,坚决执行党的决策部署。审计立项要紧密围绕党的工作重点,确保审计工作始终为党的工作重点提供有力保障。


5. 提升政治能力:审计立项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善于运用政治原则指导审计工作,善于运用政治规律把握审计工作,善于运用政治智慧推动审计工作。审计立项要紧密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审计工作始终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广泛性


审计立项是审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审计立项过程中,注重广泛性,坚持开门问策和调研论证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具体分析:


1.广泛征求意见:审计立项时,应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审计对象、审计人员、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建议。这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确保审计项目的全面性和多角度的思考。


2.深入调研:在确定审计项目前,应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了解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3.科学论证:审计立项还应基于科学的论证,对可能的审计风险和预期的审计效果进行评估。这有助于选择那些风险可控、效果显著的审计项目,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合理规划:审计立项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力、财力和时间等。通过合理规划,确保审计项目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

5.动态调整: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审计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调整审计立项,保持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审计立项不仅需要注重政治性,提高政治站位,还需要注重广泛性,通过开门问策和调研论证,增强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的审计立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审计监督职责的履行,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质效。 


三、系统性


审计立项确实应当注重系统性,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研判。这是因为审计工作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系统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如下:


1.系统观念:审计立项应当坚持系统观念,将立项工作视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意味着在审计项目计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对象、事项、层级和周期都是多样的,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考量。

2.深入研究:在审计立项阶段,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深入研究党和国家的政策、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家规划对相关领域的战略安排以及行业动态等。这些研究和分析有助于通过审计项目库进行科学的布局和动态调整。

3.政策分析研究:特别是审计署及省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立项时应当加强政策分析和研究,提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项目库的意见和建议。这包括研究审计的重点事项和审计思路,完成项目组织和自身承担的实施工作,综合汇总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结果,反映重要审计情况。

4.理性和综合分析:审计立项还应当将审计发现的情况和问题与政策初衷、审计目标等进行理性和综合分析,找准问题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法有助于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形成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审计调研成果。


审计立项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对审计对象的全面考虑,还包括对政策背景、行业趋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的透彻分析。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确保审计能够有效地监督和促进政策的实施,从而提升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整体性


审计立项注重整体性,强化审计工作一盘棋的理念,意味着在审计项目的选择、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确保审计工作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政策导向和管理需要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协同的整体。具体来说,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统筹协调:审计立项应考虑到不同部门、领域和层级之间的关系,确保审计工作在不同领域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形成一个整体的监督体系。


2. 战略对接:审计立项应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对接,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关键领域进行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能够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3. 综合效益:审计立项应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不仅关注单一项目的效益,还要考虑整个审计工作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


4. 风险防控:审计立项应从整体上考虑风险防控,通过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风险,为国家的风险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5. 资源整合:审计立项应注重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6. 持续改进:审计立项应注重持续改进,通过对审计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审计立项的方法和流程,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审计立项注重整体性,强化审计工作一盘棋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发展。通过系统的观念、深入的研究、理性的分析和综合的考量,审计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五、实效性


审计立项注重实效性,意味着在审计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成果。这不仅包括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准确揭示,还包括对审计建议的有效落实和对审计成果的深入拓展。具体来说,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目标:审计立项应明确具体的审计目标,这些目标应当与国家的重大战略、政策导向和管理需要紧密相关,确保审计工作能够聚焦重点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2. 预估成果:在审计立项阶段,应充分预估审计工作可能产生的成果,包括揭示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以及促进的改进等。这有助于选择那些具有较大潜在影响和价值的审计项目。


3. 跟踪落实:审计工作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审计立项应考虑到审计建议的可执行性和落实情况,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改进措施。


4. 拓展影响:审计立项还应考虑如何拓展审计成果的影响范围,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信息共享等方式,将审计的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5. 持续优化:审计立项应注重持续优化,通过对审计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审计立项的方法和流程,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审计立项注重实效性,充分预估并拓展审计成果,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合理的成果预估、有效的跟踪落实以及持续的优化改进,审计工作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六、可行性


审计立项注重可行性,意味着在审计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工作的实际可行性。这包括对审计资源、审计条件和审计环境的全面评估,确保审计工作既能够尽力而为,又能够量力而行。具体来说,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评估:审计立项应对可用的审计资源进行准确评估,包括人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这有助于确保审计项目的实施是在可承受的资源范围内进行的。


2. 条件分析:审计立项还应考虑审计工作的具体条件,包括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相关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等。这些条件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环境适应:审计立项应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政策变化、经济形势以及行业特点等。审计工作应能够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审计成果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4. 风险控制:审计立项应充分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这有助于确保审计工作在面临不确定性时能够稳健前行。


5. 持续调整:审计立项应注重持续调整,根据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优化审计方案和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审计立项注重可行性,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适应性。通过全面的资源评估、条件分析、环境适应、风险控制以及持续调整,审计工作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转自:资源环境审计

  • 3885 人看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