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公司成本费用金额大于取得发票金额,请核查”

2024-07-15 19:08:26
剩余内容,展开全文

税务预警信息显示,你公司2023年度成本费用税前扣除金额大于同期取得发票金额,这是啥意思?

image.png

我们先看一个公式,这个公式来源于中国税务报的一篇文章,我做了一点调整: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本期存货增加额+本期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增加额≈本期取得发票总额+本期发放工资总额+本期折旧或摊销+本期海关进口额。


你们公司被预警,十有八九是因为这个公式发挥的作用。

数据来源


公式左边几项取数来源:


1.成本:取自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第2行。


2.期间费用:分别取自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第4、5、6行。


3.存货期末余额-存货资产期初余额:取自资产负债表


4.本期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增加额:取自资产负债表或105080表


公式右边几项取数来源:


5.本期取得发票总额:税务系统一户式归集(纳税人端可用税务数字账户全量发票查询)


6.发放工资总额:105050表或个人所得税申报表


7.累计或摊销:105080表


8.海关进口额:增值税申报表


公式逻辑


基本公式是:1+2+3+4≈5+6+7+8


左边的含义是:本期计入损益的成本费用(1+2)与本期资产的增加额的合计


右边的含义是:本期外部购买金额(发票代表国内,海关缴款书代表境外)、本期发放工资金额与前期资产在本期计提折旧或摊销的金额的合计


左边≈右边,意思是,企业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以及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增加数基本来自于外部购买、工资和本期折旧或摊销。


如果左边明显大于右边,包括绝对数大于和相对比例超标,就会预警。


公式变形


有的地方把这个公式做了一个变形:


企业自行申报的成本费用A=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根据发票金额推算的成本费用B=本期取得发票总额+本期发放工资总额+本期折旧或摊销+本期海关进口额-本期存货增加额-本期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增加额


倘若A明显大于B,就会预警。


如何应对


1.站在企业的角度,认真自查核实相关数据,自己先查清楚到底差多少。建筑企业应当细化至每个项目。


2.本期取得发票总额的时间涵盖期间,不是12个月,而应当是17个月,即应当延伸至汇缴年度的次年5月31日之前。


3.根据2018年28号公告第九条和第十条展开核查,看看有多少所得税上计入成本费用但无需取得发票的金额。


4.缺口仍无法解释的,根据2018年28号公告第十五条,在60日之内补开换开发票。


5.最后一条路,补税吧。


总结与启示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现在的智慧税务监管确实比较精准,只要设计好模型,嵌入到征管系统,系统就可以自动实现风险预警和甄别,就这一个指标,能筛查出万千企业,以前靠专管员管、靠稽查人员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广大企业要做好分类精准实时监管模式的思想准备。


——————

【晶晶亮读后感】

可能有些财务人员会说,这个指标不够准确,没有考虑什么什么情形等。其实风险指标本就不需要绝对精确,它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而且会预留一定的空间,只要企业的数据在合理范围内就不会形成风险任务。如果风险指标能做到精确无误,那就不是通知核查了,而是直接通知补税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一个近似的风险指标,确实是能筛选出一大批真正存在涉税风险企业。

有些财务人员想了解所有的风险指标,确保自己精心做的账都落在安全区域内。其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风险指标有很多,而且是在不断开发中,是一个动态的数字,不是固定几个公式或指标;二是没有人能通过造假的方式躲过所有的指标监控,就好比一个人要通过一条布满红外线探测器的通道,红外线交错纵横,即使看得见也躲不开;三是真实的财务数据也可能被预警风险,无需紧张,做好解释证明工作就可以。

真正应对风险预警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做假账,保存好所有与财务数据相关的证据资料。


————END————



来源:何博士说税晶晶亮的税月简评


  • 2606 人看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