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如何构建自身“产品线”?

剩余内容,展开全文

按照投入产出视角,内部审计投入也需要有足够产出,而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产出的直接体现。如何高效运用审计成果、搭建符合内部审计自身的“产品线”是内审提升自身工作质效的关键。

基础产品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总的要求是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因此,内部审计应该坚持主责主业、做好审计监督,建立以审计报告、审计风险及管理建议书等为载体的“基础产品线”,发挥监督职能,有效揭示风险。

01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全面、综合反映审计对象总体状况的材料,是审计目标在书面上的综合反馈。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审计报告是审计“基础产品线”上的主产品,具有对审计对象一段时期的经营管理、内控合规或风险管理的整体评价,也是审计成果的重要载体。

02

风险提示及管理建议书

风险提示通常是检视被审计机构当前开展的业务已经触及调控重点和舆情焦点,亟需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发出的一种预警性提示函,也是审计赋能前线的一种方式,是审计“基础产品线”上一种灵活、实时的产品类别。

衍生产品线

审计成果在运用过程中,还应该根据阅读者类别,按照“对上有声音、对下有指导、横向有协同”的原则,多层级、多类别的建立审计成果“衍生产品线”,快速、多维的将审计获取的风险、合规等信息向各个层级阅读者传达。实践中,可以延伸出多种形式的“衍生产品”。


诊断报告

内部审计可以针对某一审计机构、某项业务或产品,积累、汇总全年审计发现情况,全局概括审计对象总体情况,形成问诊报告,并“巡诊开方”,给出管理建议,发挥审计咨询服务功能。


工作专刊

经多年审计积累,内部审计沉淀了大量审计问题发现,形成审计特有的数据库资源。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定期挖掘典型案例,归纳代表性类别问题,形成内审工作专刊,提示管理层审阅的同时,赋能一二道防线。


问题整改情况通报

内部审计应定期检视、梳理被审计单位对过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对于屡查屡犯、影响重大等问题整改不力的,形成问题整改通报材料,通过在高级管理层等会议上通报、宣导等方式,自上而下推动问题整改。


审计成果的“基础产品线”是审计主责主业充分发挥的载体,“衍生产品线”则是审计价值进一步发挥的有效工具,内部审计在建立在审计成果运用体系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搭建多层级、多形式的内部审计“产品线”,有效发挥和提升审计价值。




文章来源于快乐审计 Enjoy Audit ,作者刘国全


  • 11 人看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