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内容,展开全文
第一个、残疾人保证金的申报,残疾人保证金申报每个地方申报时间不同,有些地方早就结束了,但是包括四川在内的多个地区是截止到12月31日,这个申报目前基本都是每年申报一次,很多人会遗忘,所以再次提醒一下,大家登录电子税务局查看一下。千万别忘记了。第二个、今年个人所得税抵扣事项,个人养老金全国推广了,如果你想在2024年个税所属期就享受扣除,那就一定要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开户存钱进去了,别到时候你1月再存,后面汇算2024年综合所得时候发现无法再2024年扣就没法了。关于这两个事项的一些详细情况,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残保金计算公式为:(上年用人单位月在职职工人数×1.5%-上年用人单位当月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这里面就有两个数据,一个在职职工人数,一个是上年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很多人刚开始填写这个申报表不知道这个数据口径是什么?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的人员。工资总额自然也是这些人的工资总额。细心的朋友可能都发现了,为了方便你填写,现在残保金在新电局申报,数据都有预填,取数来源于上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表。
1、上年在职职工工资总额:
预填数据取自【2023年度】企业所得税年报表“A105050职工薪酬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的“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您可自行修改,请注意申报数据的准确性。预填数据取自【2023年度】企业所得税年报表“A000000企业基础信息表”中的“从业人数”,您可自行修改,请注意申报数据的准确性。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看看两个申报表相应栏次的填写口径就明白了。“104从业人数”:纳税人填报从业人数的全年季度平均值,单位为人。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而残保金的人数口径呢?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的人员。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按上年本单位在职职工的年平均人数计算,即: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全年各月在职职工人数总和/12 个月。填报人数口径为“月均人数”,即上年在职职工人数=各月在职职工人数累加/上年开业月数,例如A公司2023年2月新办,4月注销,2-4月在职人数分别为29、30、31人,则A公司上年在职职工人数=(29+30+31)/3=30人就单从范围口径上来说,企业所得税的从业人数包括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而残保金的人数中,首先,劳务派遣人员是属于派出方的,这就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如果以年报带出来的人数填写残保金的人数,在有劳务派遣人员的时候,残保金申报表人数可能会虚增。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税收金额这个金额不一定等于账载金额,二哥税税念公司,2023年度计提应发工资120万元,账载金额是120万,实际发放工资100万元。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成本费用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金额。(现金形式或非现金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第2列“实际发生额”:分析填报纳税人“应付职工薪酬”会计科目借方发生额(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填写100万。
由于扣除限额=100万元(“工资薪金”实际支出),准予扣除实际支出金额100万元,120万>100万,所以2023年度税收金额为100万。而残保金的工资总额应该是取的应发工资,就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承担的社保之前的金额,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所以,直接取税收金额的话可能和实际残保金工资口径有差异。而且有些特殊人员的工资可能也存在差异,比如退休返聘人员。
企业因返聘离退休人员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而返聘离退休人员无法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则不应纳入残保金的工资总额基数。1、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残保金申报的人数和工资总额和上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人数和工资总额,在不存在返聘离退休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等特殊人员情况下,且工资汇算清缴之前支付完毕,那么实际数据应该是相差不大的,可以直接用。2、特别要关注临界值,比如30人,如果口径的差异导致你刚好在30人左右晃动,那么一定要注意区分口径差异,如实填写。如果不影响优惠的享受,其实口径的略微差异,影响也不大,也可以直接使用系统预填数据。我已经存了两年了,总的存了24000真金白金进去,现在账户剩下22584.08,亏损了,亏损主要是因为我之前用这个资金投资了基金,基金亏了,现在我新存的直接存定期存款,不买基金了,以后应该不会亏了。
为什么我已经存了两年了呢?
因为二哥所在的城市是最早开始试点的,从2022年就开始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2〕7号)有关要求,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地区)先行实施。今年我还是打算存12000(最多也就存这么多),因为对我个人情况来说,这个抵税效应还是可以的。可能很多人对这个个人养老金还不是很熟悉,二哥给大家分享一下。1.2019年新个税实施后,我们工资薪金所得并入综合所得,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拿工资的人,那么决定你工资个税高低的无非就是你的增项和减项。1、一个固定的6万(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每个月5000那个东西)现在增加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抵税政策,其实这个就是增加了一个减项,具体应该是属于第4项,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里面。抵个税这个事情,自然是你本身收入越高,抵减效应越大,你本身都不交个税,收入比较低,那么这个抵税效应就是0。比如二哥2024年年收入(工资薪金,无其他)12万,个人部分的社保、公积金这些专项扣除3万,专项附加扣除有3.6万。这种情况下,我个人全年算下来个税是0,那么这个时候我存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钱就起不到抵税作用,因为我本身就不交税,你再增加我减项,也是负的更多,没啥用。但是,假设比如二哥2024年年收入(工资薪金,无其他)50万,个人部分的社保、公积金这些专项扣除3万,专项附加扣除有3.6万。正常算下来我要交6万多的税,如果我2024年存了12000的个人养老金钱,那么我可以抵12000*25%的税,也就是3000的个税,存1万2,收益达到了25%,你干什么有这个收益呢?所以这个还是很可观的哈。所以,抵税多少是取决于你个人的个税情况,从3%到45%七级累进税率,你税率越高,抵税效应越明显。2.具体怎么完成这个抵税,其实很简单,你在银行去开户,开户后存入钱,然后就和我们申报专项附加扣除一样,我们需要在个税App去导入。比如二哥在工行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11月我存了4600进去,工行就给我开了一个缴费证明。
我拿到这个凭证,登录我的个税APP,就可以导入这个二维码采集相关信息。
打开最新版本的个税app,选择个人养老金扣除项目管理。
选择扫码录入,这里目前只能支持扫码录入。
导入后你可以选择通过扣缴义务人在预扣预缴环节就给你扣除,也可以选择自行在汇算清缴时候扣除。
其实这样也就完事了,实操也是非常简单的。
当然,你什么时候缴纳,就是以你缴纳年度作为扣除年度,所以如果你想在2024年用上,必须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存入了。3.至于划算不划算这个事情,不仅仅要考虑个税抵税效应的事情,还是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a、这笔钱属于长期投资,除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等领取条件外,参加人患重大疾病、领取失业保险金达到一定条件或者正在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可以申请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的外,其他情况不能取出。很多人觉得这个太占用资金了,自己投资能力强,没必要把资金积压到这里,那么自然没必要存这个。b、这笔钱存进去后是否产生收益,或者说会亏损,这个说不清,这取决于你用这笔钱干什么(这笔钱可以购买理财、保险产品、基金、储蓄)。理财和基金是存在亏损风险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低风险的定期储蓄。
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不是说名字有个养老就代表保障,你把这笔钱用于买基金这些都可能存在亏损的风险,你比如我这个基金已经亏损11%多,实际上如果你抵税都没达到这个比率,那就划不来了。
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很多人不明白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是啥意思,其实没啥意思,就是这笔养老金是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税的,但是不并入综合所得,而是单独计税,直接按3%计算即可。所以,如果你本身没抵税,领取时候还交3%,那也是没必要的。如果你有闲钱,也没合适的投资渠道,自己平时个税也比较高,那存点进去也是可以的。所以,这就是个人养老金,你如果有需要抵2024年的个税,那么记住,12月31日之前开户缴存哈。